现在软件测试简历不造假连面试机会都没吗。?
一、现在软件测试简历不造假连面试机会都没吗。?
不包装连面试机会都没有,我同学也是包装1年项目经验才找到的工作,你可以某宝找一下 软测小店 ,那里有这种写测试简历的项目经验
二、据称特斯拉将起诉千万级大V,疑似其在视频测试中造假,有什么信息值得关注?
那些没造假的视频,特斯拉怎么不发表声明解释一下呢?
小刚学长视频造假,所以能证明刹车问题是假的?
兴奋啥呢?
三、特斯拉起诉千万大 V 在视频测试中造假,当事人回应「不会向该公司的公关低头」,事件后续会如何发展?
既然双方都觉得自己没问题,就期待法律裁决呗,本身就是神仙打架,咱们坐看吃瓜就好。
特斯拉证实已经准备起诉小刚学长,小刚学长表示准备直面起诉。作为市场上最大新能源车企和微博千万粉丝大V,两者之间的冲突自然分外精彩。
1.打压舆论还是依法维权?
特斯拉法务部已经成为当下车圈热议名词,去年下半年以来,特斯拉法务部门频频动作,多次把怀疑恶意造谣的车主送上法院,引起了社会极大的争议。特斯拉类似举动到底是在控制言论还是依法维权,个人觉得要分情况来看,比如车主是进行正当的维权行为的时候,特斯拉利用企业对个人的巨大司法资源和优势进行诉讼,或可能存在舆论压制的情况。
这次和微博千万粉丝大V直接的对簿公堂,实际上直击特斯拉到底能不能刹住车的新闻热点,实质上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给特斯拉的产品力进行了标签化的影响,而那期节目中到底是否存在不合适行为,等待法律的裁决或许是当下最好的方式。
2.特斯拉服务的新方向
其实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特斯拉中国团队的公共服务能力有了很大的改变,应该是从两个方面去入手,在服务上,按照打通超充线路的标定去贯穿各种服务,包括提供路书,快速服务能力,加大门店和维保中心的数量和规模等,努力在补齐原来的短板(注意,是补齐短板,并不是做强服务优势),在对舆情方面,开始严厉的回击显著影响其声誉的事件,几乎大多数影响很大的特斯拉热点事件最后都被诉至法律。
标准的胡萝卜+大棒的美式打法,在补齐服务能力上,大家应该都没什么争议,毕竟把服务做的更好,车主的获得感就会更多。在更多的运用法律手段上,这个举措确实是和更多的国人的思维习惯所不同,在现实中也面临司法资源不一的问题,不过考虑到前期刹车门事件的快速传播和各种恶搞,严重的影响了特斯拉的产品形象,身边很多朋友在考虑特斯拉的时候都会疑问“到底能不能刹住车?”个人认为,特斯拉采取法律手段的方式可能是比较合适来解释和澄清的方式了。
3.一以贯之的新闻传播方式
特斯拉本身就是一个自带流量的关键词,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比如在各种技术层面,往往都是特斯拉启动之后,新势力迅速更近甚至赶超,但是创新和敢为人先,可能还是特斯拉更加极致。比如在辅助驾驶能力上,特斯拉AP的弯道能力,至今无人能及。
在新闻传播上也是这样,在特斯拉起诉过后不久,国内多家车企和数码企业也做出了类似的举动。刹不住车的传闻来自于新闻,扩散于新闻,而此番起诉显著的特斯拉也希望通过新闻事件本身带来的流量来对“刹不住车”的标签进行解释,毕竟自带流量的裂变传播效力,远超媒体通稿。
4.关于小刚学长的回应
我觉得小刚学长的回应内容也很干货,大概就是两个意思:
1.我的测试就是针对纸牌的一个测试,并没有直接说AEB会有问题,我只是证明了“在这个纸片前刹不住”这个事实。
2.怀疑特斯拉通过舆论来打压和拉黑。
现在我们还看不到特斯拉的起诉内容,不知道具体诉求是什么,我个人估计大概也是两个意思:
1.名誉权损害,小刚学长的视频制作不合理,容易给用户带来“特斯拉AEB不行或者刹不了车”的误解,造成特斯拉的名誉权受损。
2.同样也是认为对方通过舆论和流量来进行抹黑。
所以,其实双方都是在利用话题和热度来加热事件,但是这个内容到底是否违法,在已经进入司法程序的情况下,我觉得还是静待司法裁决是最好的。双方都有足够多的资源来获得相当大的法律能力去进行博弈,我们吃瓜群众看看就好。
神仙打架,咱们不是正好看个乐呵么~我是大包子狸,智能科技控和新能源汽车爱好者,看到这里还不关注+点赞?
已经陆续免费推荐超过100+朋友选择适合他们的新能源车;
我会持续更新各种新能源车的体验,以及相关知识、股票等经历的分享;
有任何新能源汽车的问题欢迎关注,留言,星辰大海,一起遇见!
也许你对这些内容也感兴趣:
自动驾驶领域,所谓「全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车企都要传播「全栈自研」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