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会计电算化中,主营业务成本代表什么?
一、在会计电算化中,主营业务成本代表什么?
主营业务成本就是你销售产品后需结转的库存商品(从收入于成本配比原则讲产品出库销售获得收入就相应的有成本的产生;从量的角度来说出库就意味着库存的减少若不结转库存商品虽发货出库只是数量减少但账面金额没有减少因为会计学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的),和电算化没有关系,电算化一般在期末直接点结转就行了!系统会自动结转你发货的主营业务成本的!当然你要设置你的进价(成本价)的!
二、在会计用语中,累计折旧又是什么意思?
“累计折旧”账户属于资产类的备抵调整账户,其结构与一般资产账户的结构刚好相反,累计折旧是贷方登记增加,借方登记减少,余额在贷方。
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根据固定资产的原值和规定的折旧率计算确定,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摊记入各期的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
生产车间用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的折旧,作为间接费用,计入制造费用帐户,
厂部行政用办公房屋的,计入管理费用帐户,由当期收入负担。
折旧合计数计入“累计折旧”帐户的贷方。
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磨损,消耗,其价值会逐渐减少,这种价值的减少就是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价值发生减少,就应该把这种价值的减少计算出来(即计提折旧),并在账户中予以记录。固定资产价值的减少同时引起费用的增加,所以,从理论上讲,计提折旧的会计处理应该是:
借:管理费用等
贷:固定资产
但是如果这样进行记录,“固定资产”账户的金额会随着折旧的计提而逐渐减少,其余额反映的是固定资产的净值,固定资产的原值在账户中就无法反映出来,折旧的累计数额也在账户中得不到反映。为解决这个问题,就专门设置“累计折旧”账户,在计提折旧反映固定资产价值减少时,用“累计折旧”账户来代替“固定资产”账户,计入“累计折旧”账户的贷方。分录为:
借:管理费用等
贷:累计折旧
所以,折旧意味着固定资产价值的减少,计提折旧后,累计折旧增加了,固定资产的净值减少了。贷记“累计折旧”账户只是形式,其实质是贷记“固定资产”账户。 因此,累计折旧增加即固定资产价值减少,计入资产类账户(“累计折旧” 账户)的贷方,反之,累计折旧减少,计入资产类账户的借方。这在实质上与资产类账户的结构是一致的。
设置“累计折旧”账户后,计提折旧时,不减少“固定资产”账户的金额,“固定资产”账户始终反映固定资产的原值。同时,“累计折旧”账户的贷方余额可以反映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数额。此外,“固定资产”账户的借方余额减去“累计折旧”账户的贷方余额可以得到固定资产的净值。
计算公式:
累计折旧=买入价-残值
三、举例说明重要性在成本会计核算中的应用
摘要: 正确懂得和应用重要性原则可以简化会计核算工作, 进步工作效率,文章在论述重要性原则内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其在成本会计中的应用, 并指出应用重要性原则需进步会计人员职业断定才能、加强信息披露。
关键词: 重要性原则 成本会计 应用 职业断定
一、引言
重要性是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和基础原则, 在会计和审计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 它的应用强化了对关键性问题的核算、简化了核算工作、进步了会计工作效率, 因此受到广泛的器重。笔者着重分析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应用, 以期达到对重要性原则的进一步认识。
二、重要性原则的内涵
(一) 重要
性的判定从会计角度看, 我国会计准则并没有对重要性原则给出明白的定义, 只是请求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 应差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那些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 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应用者据以做出合理断定的重要会计事项, 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 分辨核算、单独反应、力求正确、作重点说明, 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正确的披露。而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 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致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应用者做出正确断定的情况下, 可适当简化处理、合并反应。在评价某项经济业务的重要性时, 应当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综合进行分析。从性质方面来说, 当某一事项有可能对决策产生必定影响时, 就属于重要项目; 从数量方面来说, 当某一事项的数量达到必定范围时,就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 因而也是重要的。
(二) 对重要性原则的进一步分析
1. 应用重要性原则是“成本效益原则” 的请求。从会计是企业适应生产发展和加强经济管理、进步经济效益的请求这个角度来看, 会计核算的最终目标是进步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会计核算又需要支付必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对所有会计事项的处理一律不分轻重主次和繁简详略, 采用完整雷同的处理方法, 全面详尽进行核算必将耗费大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增添会计核算的成本, 抵消会计管理带来的效益甚至让企业得不偿失。在会计核算中保稳重要性原则,能够使会计核算在全面反应的基础上突出重点, 加强对经济运动和经营决策有重大影响和有重要意义的关键性问题的核算, 有助于简化核算, 节俭人力, 进步工作效率, 达到事半功倍的后果。
2. 应用重要性原则, 有利于把握住问题的本质, 抓住关键点。从会计信息的应用者来说, 虽然越详尽的信息越有利于其做出正确的决策, 但是如果会计信息不分主次,有时反而会影响应用者对信息的正确懂得, 影响决策。那些对经营决策有重要影响的经济事项对其决策更为重要。
3. 应用重要性原则需合理应用会计职业断定。2006年颁布的新准则更充分地体现了以原则为导向的制定基础,需要大批应用职业断定。在基础准则中对于重要性原则定义是含混的, 如请求企业供给的会计信息应当反应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事项, 但对重要性的标准并没有做出明白规定。因此在实际工作中, 如何把握重要性程度, 从而正确披露会计信息,只能通过会计人员根据相关性、本质重于情势等原则作出的主观断定加以断定。
三、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应用分析
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应用较为广泛, 重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账户设置
对于制作费用, 如果产生在基础生产车间, 必须先通过专门的账户“制作费用” 进行核算, 月末再根据必定的分配标准分配进入“生产成本” 账户, 而如果产生在帮助生产车间, 则可以不用通过“制作费用” 账户核算, 可以在产生时直接进入“生产成本―――帮助生产成本” 账户,原因是相对而言基础生产是重要的必须详细反应, 帮助生产是次要的可以简化反应。
在给生产成本账户设置成本项目时可根据重要性原则调剂, 一般按照“直接资料”、“直接人工”、“制作费用”设置专栏, 但若企业产生的废品丧失、停工丧失很多, 可增设“废品丧失”、“停工丧失” 成本项目; 若企业耗用的燃料和动力较多, 可增设“燃料和动力” 成本项目等。再如, 若企业生产的主动化程度较高, 使得直接人工成本所占比重较低, 则可不单设“直接人工” 成本项目, 只设置“直接资料” 和“加工成本” 两个成本项目。
(二) 帮助生产费用的分配
帮助生产费用分配的直接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和次序分配法均体现了重要性原则的应用。
1. 直接分配法是指在各帮助生产车间产生的费用, 直接分配给帮助生产以外的各受益单位, 帮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供给的产品和劳务, 不互相分配费用。这种方法计算简略, 但由于不考虑各个帮助生产车间之间互相供给劳务或产品的情况, 导致分配成果的正确性差, 因此重要实用于各帮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供给产品或劳务较少的企业。这是因为当各帮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供给产品或劳务较少时, 不考虑它们之间相互供给劳务或产品的情况, 对成本分配成果的影响较小, 这时既不会影响会计信息应用者的决策, 又可简化帮助生产费用分配工作, 符合重要性原则。
2. 计划成本分配法是指根据帮助生产车间供给的产品、劳务数量及其计划单位成本, 计算为各车间、部门供给服务的产品和劳务数量应分配的费用。对帮助生产车间产生的实际成本与按计划成本计算的分配额之间的差额, 由于对成本计算影响较小, 按重要性原则可以简化核算, 可不再按受益比例进行分摊, 而直接增添或冲减管理费用。
3. 次序分配法, 是指个帮助生产车间的费用是按照受益多少的次序依次排列, 受益少的排在前面, 先将费用分配出去, 受益多的排在后面, 后将费用分配出去。这里的排序就考虑了重要性原则, 本质就是帮助生产内部相互供给产品或劳务时只计算影响大的费用, 不计算影响小的费用, 受益少的(即供给给其他帮助生产车间多的) 在前面,向所有受益对象分配费用, 包含分配给其他帮助生产车间,受益多的(即供给给其他帮助生产车间少的) 在后序分配,不向前序分配费用, 因其供给给前序的费用少显得不重要,所以只需将该帮助生产车间本来的费用加上前序分来的费用向后序及外部的受益对象分配费用。这种方法合适在各帮助生产车间相互供给产品或劳务有明显差距时采用, 此时充分体现出了重要性原则的思想。
(三) 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1. 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如果企业月末在产品数量很少, 价值低, 在产品成本的计算与否对完工产品成本的影响很小, 就可以不计算在产品成本, 而把本月归集的全部生产费用作为完工产品的成本。
2. 在产品按所耗费原资料费用计价法。如果企业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大, 而且原资料费用在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加工费用比重小, 为简化核算, 在产品可以只计算耗用的原资料费用, 不计算其他加工费用, 产品的加工费用完整由完工产品累赘。
3. 在产品按年初固定成本计价法。如果企业月末在产品数量变更不大且各月费用产生较均衡, 则月末在产品成本可以按照年初在产品成本断定。因为在这种条件下月末在产品实际成本相差不大, 算不算各月在产品成本的差额对完工产品成本计算都影响不大, 因而不用费时费力地计算分配, 既简化了核算工作, 同时又反应出了在产品占用的资金。